卷一
第一篇:天官篇
本篇主要论述战争成败的根本因素,在于充份发挥人的作用。反对「天官、时日、阴阳、向背」等迷信说法。与《孟子》「天时不如地利、地利不如人和」的主旨相同。文中有「天官」二字,因以名篇。
第二篇:兵谈篇
本篇主要论述国防的根本原则。首先谈城邑规模与辖地广狭,辖地广狭与人口多寡、人口多寡与粮食供应「三相称」;其次谈建军要「寓兵于农」,把军事力量蕴藏于民众之中,以求国富民强;最后谈及统帅的武德:「上不制于天,下不制于地,中不制于人;宽不可激而怒,清不可事以财。」
第三篇:制谈篇
本篇主要论述政制、军制对战争胜利的保证作用;提倡自力更生,不靠外援;说明非农无所得食,非战无所得爵。
第四篇:战威篇
本篇主要论述民众是战争威力的根源的战略思想。首先提出战争取胜的三个层次:道胜、威胜、力胜;三者都要依靠民众:即民心士气。其次,提出了激励民心士气的原则:「因民所生而制之,因民所营而显之。」再次,提出务耕、务守、务战三个基本任务,而三者以「务战」为最紧急;务战有五个具体措施:多委积、厚爵禄、选武士、备器用、中刑赏。最后归结为一句话:「圣人所贵,人事而已。」指明了发挥人的作用的重要性。
卷二
第五篇:攻权篇
攻,指攻战,权,即权谋。本篇主要论述攻战的权谋。
首先,提出「兵以静胜,国以专胜;力分者弱,心疑者背」的论点,着重说明将领「心动以诚,计决不疑」的重要性。其次,提出「爱在下顺,威在上立」的论点,着重说明将领对士卒既要爱护、又要威严的道理。再次,提出攻战的一系列原则和攻战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。
第六篇:守权篇
本篇阐明防守的权谋。首先,提出防守的基本原则:「进据郭圉,退设亭障,不失险阻。」其次,重视防御设施和人力配备:池深,城坚,士民备,薪食给,弩矢强,矛戟称;城一丈,十人守之,以此类推。最后,强调救援的重要性:「有必救之军,则有必守之城;无必救之军,则无必守之城。」
第七篇:十二陵篇
陵,淬励,可理解为修养、磨练,亦即将帅的武德。本篇从正反两面提出十二种经验和十二种教训,作为将帅在实践中的自励和警愓。
第八篇:武议篇
本篇论述战争的目的和性质,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以及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。
第九篇:将理篇
理,指治狱之事。古代兵刑合一,将领要兼管听讼断狱。本篇论述将帅必须具备明法决狱的品德,办案要公正不阿。反对徇私舞弊,刑讯迫供,株连无辜等危害国家民众的行为。
卷三
第十篇:原官篇
本篇论述设官治事的基本原则,特别指出:「审开塞,守一道,为政之要也。」最后论均井地,节赋敛及君臣应有的节操。
第十一篇:治本篇
本篇论治国的根本。阐述发展耕织和「使民无私」是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两个治国的根本问题,认为治国的办法是精神感召,其次是因势利导,再次是不误农时,不竭民财。
第十二篇:战权篇
战权,即战术的权谋。本篇指出兵少可用权谋,兵多可用力胜,主要论点有三,
一、主张先发制人;
二、激励军心士气;
三、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。
第十三篇:重刑令篇
本篇论述治军应运用严格的军法、军令、以防止将帅战而败、守而降。
第十四篇:伍制令篇
本篇论述军人内部各级之间互相监督、连保连坐的制度。
第十五篇:分塞令篇
本篇论述军营的区分和禁戒的各项条令,其目的在于维持营区秩序和防止奸细潜入。
卷四
第十六篇:束伍令篇
本篇阐明军队管束条令,包括对士卒的亡失、补充和赏罚条令,以及各级将吏的惩罚权限条令。
第十七篇:经卒令篇
本篇主要阐述军队战斗编组及军旗、军纪的各项条令及至徽章的色彩和佩载、临战进退的纪律等问题。
第十八篇:勒卒令篇
本篇阐述部勒士卒的各项条令;金、鼓、铃、旗等指挥信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;军事训练的要领;临战进退的秩序等问题。
第十九篇:将令篇
本篇阐述将帅受命时向军队发布命令的仪式,强调军令的严肃性。
第二十篇:踵军令篇
本篇阐述各种军类向战场前进时的各项规定和各种任务,包括会合、军食、战具等项的具体安排。
卷五
第二十一篇:兵教上篇
本篇阐明军队的训练方法、步骤、纪律以及奖惩制度等。同时规定:在实际作战中,如果谁违背了军训中的规范,作战失误,要追究负责军训的将领的责任,以军法从处。
第二十二篇:兵教下篇
本篇主要阐述三方面:
一、国君必须掌握十二条必胜之道;
二、凡兴师,必须审内外之权以确定作战计划;
三、选择得力将领。
第二十三篇:兵令上篇
本篇论述治兵的根本原则,要点有四:
一、曰战争的目的是治暴乱,以仁义为根本;
二、战争是以军事为手段,以政治为目的;
三、军队意志统一才能取胜;
四、阐述了临敌布阵的方法、纪律和要求。
第二十四篇:兵令下篇
本篇论述战场纪律,主张以连保连坐、严法重刑,株连家族等手段,来防止兵卒逃跑,迫使他们服从命令,拼死作战。